集团热线028-8555-8199

转发 微博 Qzone 微信 真正能把事情做成的人,都是“心智突围”的高手

2021-03-17 10:26:00   来源:自言稚语    点击:
你是否会有这样的无力感——
 
明明早上暗下决心要开始新的一 天,到了晚上却发现还在重复昨日的活法;
明明前一秒热情洋溢地积极行动,下一秒却半途而废得过且过;
明明渴望走出毫无生气的泥潭,但却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到底在哪;
......
设定好的目标永远停留在空想中,想要追求的生活也从来不曾清晰过。
 
我们总是容易间歇性自律,持续性懒散,被自己习以为常的心智习惯所绑架。
 
几乎所有的人生困局,往往都源于心智系统的失灵。
 
而真正能把事情做成的人,都是“心智突围”的高手。
 
01
 
心智系统:
 
人生“看不见”的操纵者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
 
“我们每个人都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因此,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一个人能不能变得优秀,关键在于这个人有没有好的习惯。
 
我们被习惯所左右,不假思索地按照习惯的模式去看问题、做事情,就像物体顺着自己的惯性运动一样。
 
其实,习惯的背后是一个人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而心智模式,就是一个人对人、事、物惯有的态度和看法。
 
心智模式是不易觉察的,它有一种“框架效应”,让我们不自觉地选取一种取景框,根据自己的感知偏好,选择性地接纳事实,选择性地看到我们心智模式里认可的东西。
 
就像我们在拍照片的时候,总是会选取特定的角度一样。
 
这个框架不是谁强加给我们的,在看待世界、表达想法时,我们都会无意识地去启动那些潜在的心智模式,从而引发框架效应。
 
所以,每个人眼里的世界,并不是这个客观的真实世界,而是经过心智模式处理之后呈现出来的符合自己内心设想的主观世界,所以我们的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准备下周出发去北京,你就会发现网上到处都有与北京相关的信息,周围朋友同事间的很多话题也和北京有关系。
 
事实上,与北京相关的信息一直都是这么多,只不过当你在「心智框架」里添加了“北京”这个关键字之后,你就有了一种主动感知“北京”的意识,而这种意识会像雷达一样,自发地寻找到有关“北京”的讯息,忽略其他信息。
 
面对同一个事实,幸运或者不幸,也取决于我们心智系统里所选择的那个心智框架。
 
就像沙漠中两个迷路的人,都只剩了半瓶水。
 
一个人说 ,惨啦,只剩半瓶水了。另一个人说,太好了!还有半瓶水!
 
结果,前一个人倒在了离水源仅有几百米的地方,而后一个人凭着半瓶水走出了沙漠。
 
当你的心智系统里有一个“自己是幸运的”这样一种心智框架,你的意识就自然会去搜寻那些与幸运相关的事实,并且自动忽略那些让人沮丧悲观的不幸。
 
这时候的你被一种幸运的心智框架裹挟着,你的思维和行动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会强化你的认知,让你在无意识中去做好那些与幸运有关的事情。
 
科学地说,幸运就是一个概率问题。但是,如果你选择相信自己是幸运的,那你付出的努力,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比起没有这种心智模式的人,就会有很大不同,而成功的可能性(所谓的概率)也就大大高于不相信自己幸运的人。
 
一个人大脑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心智模式,它们打着家庭、教育和阅历的烙印,构建了你独特的心智系统,最终成为了你身体里“看不见”的操控者。
 
很多人在人生里迷茫,焦虑,往往是因为他们自带一套限制性的心智系统,所以总是在命运的沉浮中做出错误的选择,采取消极的行动,无法把该做好的事情做成。
 
人全身的细胞每七年更换一次,成为一个全新的人;而人的心智系统也需要不断成长迭代,重塑全新的自我,如此才能真正地把原来习惯性的思维和行为击碎,进而改变命运。
 
这种心智的进化,需要我们不断进行人生探索,在“定位”“认知”和“心境”这三大维度上下功夫。
 
因为只有定位上的清晰、认知上的优化和心境上的笃定,才能真正地构建心智系统的成长力。
 
这三个维度构成了人生的正三角,任何一个部分的缺失,都会造成人生的失衡,由此产生的迷惘也就在所难免。
 
真正能把事情做成的人,都是“心智突围”的高手
人生正三角
自我定位:
人生如果没有方向,就像随波逐流的小船,注定到不了理想的彼岸。
认知优化: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就在于认知,所以要改变自己就得提升认知。
心境重塑:
一个人如果内心混乱不安,掌握再多的技能和知识都无济于事。
《心智突围》这本书,将基于人生这三大维度来探讨在心智重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的原则和方法,从而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生活中,从容地做出更好的选择,改变自己、成就自己,获得独一无二、丰盈而有意义的人生。
 
真正能把事情做成的人,都是“心智突围”的高手
02
 
人生定位:
 
找到那些于你而言对的事情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一个人最大的本事,是不太把自己当回事》,其中有这样一种观点——
 
这个世界上很多人把自己看得很重,太把自己当回事,可事实上,做成一件事,首先因为这件事是一件对的事。
 
那什么是一件对的事情呢?这是很多读者的疑惑。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去看待一个人。
 
真正能把事情做成的人,都是“心智突围”的高手
角色感知层:
外界给你定义的各种角色身份认知,比如有的人是老师,有的人是银行职员等等
资源能力层:
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识技能,财富精神资源,以及由此形成的综合能力,比如沟通能力,写作能力等等
价值存在层:
其反映的是一个人如何定义自己的存在感,这种存在感会直接塑造我们内心的价值观,触发情绪和行动的开关
一件事情是对是错,这完全取决于你这个人的内核层——价值存在层。
 
有的人能够在家庭关系中找到存在感,家人对自己有足够的认可和爱意,他就会很满足。
 
有的人无法只通过一段关系满足自己的存在感,他还需要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在社会上获得认可来明确自己的存在感。
 
有的人则希望帮助别人,为他人创造出价值,甚至希望从影响世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收获存在感。
 
每个人追求存在感的方式千差万别。
 
而这种对于存在感的追寻,会驱动我们去扩充自己的能力圈和资源结构,让我们日思夜想、废寝忘食地去做那些真正让自己满足、能够确认自己存在感的事情。
 
换句话说,你内心渴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存在, 塑造了你内心的价值观, 它会直接影响你的性格特质和动机——
 
于你而言,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重要的;
相较于别人,你的独特优势在哪里,你能够做好什么,能够做成什么。
就像获得“最美奋斗者”称号的樊锦诗先生,从1963年24岁北大毕业到敦煌工作,一直到2018年80岁时办理退休,现在还在敦煌。
 
近60年扎根于敦煌莫高窟,2019年在她写给北大新生的亲笔信中,说道:
“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无怨无悔。”
 
守护敦煌莫高窟,就是樊锦诗先生人生中认为对的事情,所以她从大学毕业分配,到十年动乱期,再到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一直坚守在敦煌。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里,她肯定也遭遇过内心的纠结,迷茫,但她还是决定留在敦煌:“我离不开敦煌,敦煌也需要我,最终我还是选择留在敦煌,顺从人生的必然,以及我内心的意愿,此生命定我就是莫高窟的守护人。”
如樊锦诗先生那样,想要找到那些于你而言对的事情,就需要我们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从价值存在层出发去发掘和探索自身的价值观,从而做好人生定位,确定人生愿景,然后在未来把那些对的事情做好。
 
当你的人生定位清楚了,你内心限制性的心智模式才会慢慢瓦解,让你得以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心智突围》这本书,将从「人生定位」这个维度,详述我们可以怎样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并且通过给读者构建一个「自我定位的闭环系统」,让你在迷茫中找到自身价值,明确人生方向。而当你读完这本书,我相信你对如何定位自己的人生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
 
03
 
认知优化:
 
站在更高的层次来完成人生破局
 
如果你找到了于你而言对的事,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当作做成这件事情的「工具」。
 
因为把这件事情做成,不需要你把自己当回事,而需要你把自己这个工具打磨到极致,让这件事情本身引领你去把它做成。
 
如何把自己这个工具打磨到极致呢?
 
其中一条“捷径”,就是优化我们的认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认知层次上来突破心智系统的局限。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其实是认知能力的差异。
 
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对双胞胎,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一起大学毕业,一个加入了互联网公司,一个进 入了央企报社。
 
10 年后,去互联网公司的那位已经年薪百万,而且满街都是挖他的猎头。而去报社的那位,因为传统媒体沉沦了,整个产业都在快速衰退,一家家报纸停刊,一切都需要重来。
 
双胞胎的素质和能力其实并没有太大差异,努力程度和职场关系其实也都没有问题。这里的核心关键在于,他们所选择的行业,一个在快速崛起,一个在快速崩溃。
 
两个人的不同选择,是由他们对现实的认知差异造成的,一个能够认知到未来的变化,另一个只看到过去和现在的状况。
 
一个人认知的高度,决定着他未来选择的质量。
 
优化认知能力的意义, 就是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知世界,不断地构建和完善自身的价值观体系,从而做出符合内心也能够适应未来变化的正确选择。
 
一个人的认知,往往有这样四种状态: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知道
不知道自己知道
95%的人处在第一种认知状态中,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没有做对,反过来还觉得自己什么都懂,而这类人往往最终一事无成,碌碌无为。
 
知乎大V采铜在一次分享上说过一个案例。
 
摩拜单车创立之前,创始人胡玮炜参加了一个创业讨论会,跟几个天使投资人和工业设计师聊天。
 
当时就有人提出来,能不能做一个共享的自行车,大家可以自由借,自由还,方便大众。
 
大家都觉得这个点子特别好,但讨论下来,大多数人觉得很难,并提出了各种疑问,包括很多工业设计师——
这个车怎么能做得足够坚固?
共享自行车怎么防盗呢?
用完的自行车要停在那里呢?
自行车日晒雨淋,报废的周期会不会太短,成本是不是太高?
 
最后,他们都觉得这件事情不靠谱,根本不可行,所以他们从一开始就选择退出。
 
结果,只有胡玮炜一个人觉得这件事是可以做的,所以她最后就把摩拜单车做起来了,成了摩拜单车的创始人。
胡玮炜并不是一个设计师也不是工程师,之前只是一名汽车行业的记者,但也正因为她不具备这么多专业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所以比起那些经验老道的工业设计师们,她更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也更容易把眼前看到的东西所构成的边界打破。
 
有时候,知识和经验可能就是一个牢笼。自以为很厉害,很可能是自己真的很无知。
 
如果不以过去的已知遮蔽未来的无知,那么过去的已知就不会构成我们认知上的障碍。
 
一个人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过渡到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这需要一个人认知的优化和提升,所以为了避免落入“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自我封闭式的心智模式中,你得要:
 
抱持空杯心态
把“极度开放”作为人生原则
时常进行反思和自我纠错
当你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之后,你就会发现人生中错误的心智模式,进而纠正自己看问题和做事情的方式,让你在自我精进的路上走得更远。
 
《心智突围》这本书,将从「认知优化」这一维度系统性地构建有助于个人精进的心智模式:
 
了解认知的不同阶段,让你掌握深入学习和思考的科学方法
让你从懒散的本能中跳脱出来,建立自律型人格,提高个人的执行力
探讨个人职业和兴趣的发展,从更长的时间维度和立体的知识维度来定义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04
 
心境重塑:
 
构建井然有序的内心世界
 
不管你的人生定位有多么精准,也不管你的认知能力达到了多高的层次,我们始终摆脱不了的,是我们身体里自带的进化了好几亿年的“爬虫脑(本能脑)”和“情绪脑”。
 
比起才进化了几百万年的“理性脑”,“本能脑”和“情绪脑”具有更大的威力,能够对我们产生更大的影响。
 
真正能把事情做成的人,都是“心智突围”的高手
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象和骑象人。
人类的「情感模式」是自由随性的大象,而「理智模式」则是克己复礼的骑象人。
 
大象渴望及时行乐,好逸恶劳,阴晴不定,总是愿意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好处,就像你明知道自己胖,还是抵制不住美食的诱惑;而骑象人则希望大象能够超越当下,深谋远虑,未雨绸缪,能够为了实现目标而克制欲望。
 
可是,「情感模式」来自于经过上亿年进化的“本能脑”和“情绪脑”,它的力量比起很晚才发展出来的「理性模式」强大了太多。
 
当你情绪泛滥的时候,甭管你有多高的认知,多理性的思考,往往都毫无还手之力,你会很快被情绪所控制,变得暴躁冲动,恐惧害怕,什么都做不好。
 
就像现在很多旅游景点都会有玻璃栈道,就是那种在山巅处的栈道,用很宽的玻璃做的,人站在上面往下看,可以直接看到万丈深渊,有种悬空的感觉。
 
其实,从理性角度看,我们都知道自己是安全的,这种玻璃栈道的支撑力比一般的钢板还强,用锤子都砸不碎,但是,我们本能的恐惧情绪却往往会让很多人望而生畏,迈不开步子,明明知道很安全,但却还是被情绪所控制。
 
所以,自由随性的大象如果不受控制,我们就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凭借直觉本能横冲直撞,忽高忽低,任由摆布。
 
每个人不可避免地有情绪,情绪有积极的和消极的,有你喜欢的,和不喜欢的。
 
情绪其实是送信人,每一种情绪都携带着重要的信息来与我们沟通。
 
如果你满怀诚意地收下这个信息,理解并应对好它们,它们也就会默默离开,否则,它们就会形成一种惯有的心智模式,一次次地不请自来,就像一个快递,如果你一直拒收,它就会反复地被投递。
 
越大的情绪,包含着越重要的信息,如果你不去理睬,视而不见,不去发掘背后的心智模式,它就会反复地通过各种生活情景呈现给你。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把理性和情绪、本能对立起来,而是要让理性介入到大脑的习惯反馈回路中,与情绪、本能和谐共处,通力合作,引导我们的人生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更进一步,如果你能够从容地觉察情绪,识别情绪,并且对情绪进行有效的管理,你就能够重建清明的心境,构建出不畏过去,不惧将来的内心秩序,从而让自己安于当下,更从容地做好该做的事情,走好该走的路,向一个明确的方向精进。
 
《心智突围》这本书也将从「心境重塑」这个维度,开启你内心世界的重建。
 
一方面,她会从内心情绪的根源入手,通过教你觉察情绪,识别情绪和管理情绪来提升断舍离的自控力,进而增加生活中的幸福感;另一方面,她也将从心智模式,人生选择,生活信念等方面来详谈心境的修炼,让我们像真正的高手那样,拥有一个强大的内核,能够以不变应万变,智慧地面对生活。
 
最后的话
 
在这个日新月异、万物互联的时代, 每个人看似都有成就自己的机会, 但每个人的力量在社会浪潮之下都略显微弱。
 
查理 · 芒格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法学院的毕业典礼上曾说:
 
“我不断地看到新的人有所成就,不是因为他们最聪明,有时候他们也不是最勤奋的,他们只是学习机器,他们每天睡觉时都比起床时更聪明一点 ,一点地积累。这真的非常有用,尤其是当你要走很长很长的路时。”
 
其实,阅读一本好书,就是一次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机会,因为它可以让你获得更优的心智模型,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用更多的视角看待同一个问题,并最终让你真正做成自己想做的事。
 
而我相信,《心智突围》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它会让你从「自我定位」,「认知优化」和「心境重塑」这三个维度去重构你心智的底层逻辑,让你在心智系统不断迭代升级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变得睿智,并最终突破人生困局,收获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贝南·塔布里兹和迈克尔·特雷尔的研究表明——
 
“如果一个鸡蛋的蛋壳从外面裂开来,它的生命就结束了。但是,如果一个鸡蛋的蛋壳从内部裂开来,则意味着新的生命破壳而出。伟大的事物都是由内而外产生的。”
 
愿我们都能够由内而外地重构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 然后,相逢在高处!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年轻人,你将大有可为!
下一篇:真正能把事情做成的人,都是“心智突围”的高手

Copyright © 2020 四川鑫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20019800号 网站建设:互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