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热线028-8555-8199

不是认识自己很难,而是做正确的事的人太少

2021-11-17 09:20:25   来源:JunFeng    点击:
为什么对大多数来说,认识自己很难?其实,不是认识自己很难,而是做正确事情的人太少,正确的事情做的又少,导致“求道——解道——得道”过程中的难度系数加大,甚至有的人一辈子连一个“道”字都没有悟明白,真的,白活了。
 
人所谓的正确认识自己,其实是一个“求道——解道——得道”的过程,这三个过程缺一样,人都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唯一的方法就是持续做正确的事,自醒,自悟,自学,在做正确事上磨炼。
 
1
 
从古至今,哲学都是在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个层面的根本思考,也就是说哲学是让人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对于世界本源的思考,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只要对这个世界感到好奇,惊奇,又有新的发现,新的思索,又有自己的思考与理解,不断去探索认知真实的世界,接近真实的世界,那这个就是这个人的世界观,对他们而言“世界就是一个问题”,所以,他们对世界会不断产生疑惑,产生问题,并加以思考。
 
那人生观就好理解了,把对真实世界的思考,探索,认知投射到一个人人生上根本问题的思考,这个人时常会思考,我来到这个世界是干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等,对这些人生根本性问题的思索,探索,追问,形成的对人生的认知,基本就是这个人的人生观,对他们而言“人生就是一个问题”,所以要不断对人生最根本性问题做思考,追问。
 
问题的产生永远都比答案重要,不管世界,还是人生,它们唯一的答案就是没有固定答案与标准,人最可怕的是满脑子都是标准答案。
 
比如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爱情?财富是什么?等等,回答这些问题的人很多,给出答案与标准的人也很多,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别人的答案永远只能是做参考,并不是唯一的答案与固定标准。
 
每个人生来都是大自然的原创作品,上天没有要求让所有人生来都是过与别人同样的人生,不断重复别人的人生,而是要让所有人过不同的人生,做不同的事,思考不同的问题,永远记得,你是原创作品,而不是别人的伪原创,切记永远不要在别人的人生中找那位原创的自己,否则你会很失望,别人的人生只能作为你的一个参考系,而不是答案与标准。
 
婚姻,爱情这些都要顺其自然,不要强求,在没有遇到你的灵魂伴侣,能走进你内心世界的另一半之前,真的没有必要为了完成父母的任务,或者看周围人都结婚了,或者外界的一些评价,去重复父母,前辈,别人的人生婚姻路,随便嫁个人或娶个人草草了事,人生中选对伴侣真的很重要,可遇而不可求,如果遇到了,那恭喜你,如果没有遇到,也不要失望,婚姻的价值与意义并不是要你盲目的选择一个人结婚,难道一辈子不结婚就没有人生价值了?找不到人生意义了?并不是,人生来就是孤独的,等到离开这个世界时还是孤独的离开。
 
人类历史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波浪式前进的。
 
真的,有时你如果遇到特别迷茫的时候,对人生困惑的时候,除了畅想未来,认知升级,还可以往回看看过往历史规律与经验,借鉴启发。
 
事实上,现在中国出现的很多人之所以不想结婚,也被称之为单身时代,独生主义,在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时代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
 

不是认识自己很难,而是做正确的事的人太少
写过《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诺桑觉寺》、《曼斯菲儿德庄园》、《爱玛》、《劝导》的简奥斯就终身未嫁,最后和老母亲一起生活到老。
 
奥斯汀的作品都是在她去世后才真正畅销的,家里父亲也没能留下太多家产,所以生前日子过得也是相对清贫,但简奥斯在小说里找到了自己的世界,把自己对爱情的思考,人选的的关爱以及乡村生活的观察都写进了作品里,也算找到了独身的乐趣与价值,因为她只有沉浸在小说,热爱的世界里,她才是幸福的,快乐的,虽然孤独,但是也幸福。
 
翻遍中国历史的画卷,查看了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追踪了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中国名人,其中包括杰出的政治领袖(毛主席等)、社稷名臣(曾国藩等)、军事统帅(韩信等)、圣哲名师(老子等)、著名科学家(蔡伦等)、文史大家(司马迁等)、艺术巨匠(齐白石等)、民族关系和中外文明交流史上的先行者(玄奘等),得到一个人生残忍的真相:其实,人生毫无意义,人生之所以有意义,是需要人自己去赋予它一种意义。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具有创造性和社会性,人能通过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指导自己行动去从事社会生产实践,运用工具改造社会,不断推动社会发展。
 
根据脑科学研究,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大脑就是用来思考的,而不是用来记忆的。
 
对真实世界,世界的真相与人生,价值的思考,探索,追问本质与规律的人是哲学家;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性等不断思考,探索,追问本质与规律的人是企业家;对于真善美,艺术的思考,探索,追问本质与规律的就是艺术家。
 
企业家一定是哲学家,但是哲学家并不一定是企业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要把企业经营好,必然要看懂世界的底层逻辑,人生的底层逻辑,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底层逻辑,追求事物本质与发展规律,所以,企业家必然要做哲学思考;而哲学家虽然思考的是世界的真相,追求,探索的是对世界,人生,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根本问题的思索,追问,对事物本质与发展规律的研究,但是不一定要去经营企业。
 
因此,你会发现,中华5000年文明,那些先哲,伟人,名人,他们人虽然不在,但是他们对世界的真相,事物本质与规律,人生,价值等根本性问题的思考,他们的精神,伟大思想却被千古流传,被后人传颂,这就是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罕见的雄霸之主,但是前期却能克制本性,帝王的认知深不可测,为千秋大业着想,统一中国,统一度量衡,车同轨,确实为社会做了巨大贡献,卑恭谦逊,豁达大度,招揽人才,又纳谏如流,知错就改,结束了八百年的纷乱割据,但是后期却摆脱不了对长生不老的诱惑,为了寻求长生不老药,开始追仙求道,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给秦国百姓带来灾难与疾苦,于是由英明睿智变得昏庸。
 
如果他没有被长生不老所诱惑,没有去成全自己的私心,去加强对百姓的思想控制,也就不会出现历史上的“焚书坑儒”事件,那么他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与贡献可能要比现在的还要大的多。
 
老子《道德经》:死而不亡者寿。
 
什么是真正的长生呢?真正的长生不老,不是吃什么山珍海味,吃什么灵丹妙药,而是这个人虽然身体不在了,但是他们依然活在人们心中,被世人传颂,受万人敬仰,这才是真正的长生不老,老子的思想太精辟了,太超前了。
 
翻开历史,你会发现那些长生不老的人,都实现了“三不朽”,立德(个人价值)、立言(知识价值)、立功(社会价值),那怕你实现其中一个,你这一生也算没有混日子,没有白活,算是活得通透,活得彻底,活明白了。
 
你对价值的思考质量,形成了你的价值观,决定了你的价值体系;你对人生的思考的质量,形成了你的人生观,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你对世界的思考质量,形成了你的世界观,决定了你看世界的层次。
 
所以,教育的本质是不教,行无言之教,身体力行(身教),启发式教育,让人独立思考,从古至今,那些真正厉害的人都是自醒,自悟,自学者。
 
而那些靠授课,培训,灌输做教育的人都是在找捷径,违背教育的客观规律,教人越来越盲从。
 
2
 
人可以通过创造有价值的仪式感,通过一些行为模式,来塑造人的心智模式和习惯,有助于人正确的认识自己。
 
儒家的五礼是一套典章制度,分“天官地官春夏秋冬官”六个部门,其实就是后来中国的所谓六部很
 
“天官”叫大冢宰:大宰相,管理百官升迁,相当于吏部。
 
“地官”叫大司徒:负责民政和财政的,相当于户部。
 
“春官”叫大宗伯,管理外交与仪式,相当于礼部,清朝的礼部尚书也叫大宗伯。
 
“夏官”叫大司马:管打仗的,相当于兵部(卫青大司马大将军,负责打仗)。
 
“秋官”叫大司寇:管理司法,相当于刑部,孔子在鲁国是秋官大司寇。
 
古代社会因为有等级,有等级就有秩序,五礼是秩序的体现,仪式越复杂,秩序越稳定。
 
“仪式”属于人类学的研究领域,鉴于话题太大,所以选择跟你生活与工作相关的角度切入哈。
 
第一:仪式感有助于调节情绪。
 
比如参加社会文化交流活动,高效沟通,名人演讲,对话等,通过这种思维碰撞的方式,可以激发人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属于高层次仪式感调节情绪。
 
那什么是低层次的调节情绪呢?就是,他们渴望看到什么就给他们制造他们想看到,能调动情绪的鸡汤人们沉浸其中的肥皂剧,娱乐八卦,短视频,游戏,算法等,尤其是短视频,一个易于传播,爆款的短视频背后,都是,激发人性的欲望,不断放大人性的弱点团队在操盘,他们成天在研究人的喜好,人性,制造各种情绪和鸡汤,其中的情节与矛盾都是提前演练设计好的,让人看了流畅,没有任何瑕疵,渴望爱情的人就制造各种狗血淋头的爱情故事,霸道总裁,穷屌丝逆袭迎娶白富美,住豪宅,开豪车,每天穿梭于名媛阶层,不断制造假象,制造一层层被糖衣包裹着的毒药,让那些观看者甜甜的吞下去,就是为了让大多数观看的人沉迷其中,让他们没有时间思考人生,最后都沦落为社会的最低层,而这些操纵者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受到算法的帮助,实现巨富。
 
第二:利用仪式感提升效能,效率。
 
人有情绪这是正常的,往往没有情绪的人是不正常的。
 
雍正皇帝就曾祭祀一事跟传教士辩论过:他认为祭祀是一种精神寄托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是中国人讲孝道的表现,人有情绪,不懂思念的是禽兽。
 
的确,生活,工作中有情绪不可怕,可怕的是带着情绪生活与工作,这时你不妨制造有价值的仪式感,调节情绪,制造一种有利于工作与生活的气氛。
 
比如大侦探福尔摩斯和爱因斯坦都有一个独特的仪式感,就是通过拉小提琴来让自己进入深度思考的状态。
 
附体法也是一种仪式感的体现,如果做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没有信心,那不妨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做这类事情的高手,借他们的榜样力量让自己更有信心。
 
有时仪式感不一定非得是固定时间,固定的仪式,它就是一个心理战略游戏。
 
第三:仪式感是一种超我,有助于突破自我,唤起共鸣。
 
学习佛学,佛家教人修心,通过冥想,守静,佛家称“入定”,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追求事物本质与发展规律,世界真相,本质,人生意义,价值等根本性问题上来,不管外界如何动,我心不动,提升专注力,聚焦注意力,来不断为提高自己做事的层次打基础,做好心理战略,提高认知水平,我称为“战略性思考”,先从心理上重视这件事,让牛逼的思考指导自己牛逼的行动,所以,佛家这套机制被称为“入世”,叫向内求,理念是“知先于行”,凡事认定后,先深思熟虑做筹划,提升认知水平与理论水平,想清楚了再干;而道家却恰恰相反,道家教人修身,在追求事物本质的前提下,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通过在做事过程中的磨炼,在事上修,在事上练,通过不断持续做事来磨炼心性,坚强意志,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不断通过在事上练来不断提高自身的“心量与气度”,通过外界的反馈,不断反映和完善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水平,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又会进一步加深自己对事物本质与发展规律的理解与认知,夯实自己的思考深度,是将“战略性思考”先落实,我称为“战略性行动”,让自己在做事过程中牛逼的执行力,通过外界的反馈来不断反映,强化与完善自己对事物的认知,理解层次,所以,道家这套机制被称为“出世”,叫向外修,理念是“行先于知”,凡事认定后,先干了再说,行不行,做了后才知道,只有先做了后再根据反馈做筹划,深思熟虑,不断完善理论与认知水平。
 
以上讲的就是“佛道同源”,佛家与道家在本源上都是教人修行,只不过修行的方式不同,顺序不一样,前者是向内求,顺序是“知先于行”;后者是向外修,顺序是“行先于知”,而且真正厉害的人是佛道两家的修行方式在不断的做调换。
 
所以,中国的释道文化,可以帮助人“超我”,突破自我,实现共鸣。
 
在中国历史上,最会使用仪式感的非曹操莫属,关于曹操有各种成语和典故,:望梅止渴等,可以说曹操堪称仪式感的大神。
 
有人说曹操是在操纵权术,我认为他是通过行为仪式感让人们产生共识,比如说著名的“许田围猎”。
 

不是认识自己很难,而是做正确的事的人太少
有段时间曹操立下大功,有了称帝的心思,在天子的大田礼(狩猎)上,曹操借汉献帝的弓,用天子的箭射死了一只鹿,上前确认的士兵高喊:天子射中了,曹操通过观察谁一起跟着喊:天子射中了!来确定谁是自己人?谁是敌人?
 
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仪式感帮自己制定好习惯,比如说程序员追随扎克伯格坚持去跑步。
 
生活与工作中本就有很多仪式感,有时你可以通过有价值的仪式感去识别你的同类,你不妨把仪式感变成力量与动力,为你所用。
 
3
 
寺庙里新来了一个小和尚,他积极主动地去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我新来乍到,先干些什么呢?请方丈指教。
 
方丈微微一笑,对小和尚说:你先认识和熟悉一下寺里的众僧吧。
 
第二天,小和尚又来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寺里的众僧我都认识了,下面该去干些什么呢?
 
方丈微微一笑,洞明睿犀地说:肯定还有遗漏,接着去了解、去认识吧。
 
三天过后,小和尚再次来见方丈,满有把握地说:寺里的所有僧侣我都认识了。
 
方丈微微一笑说:还有一人,你没认识,而且这个人对你特别重要。
 
小和尚满腹疑惑地走出方丈的禅房,一个人一个人地寻问着、一间屋一间屋地寻找着,在阳光里、在月光下,他一遍一遍地琢磨、一遍一遍地寻思着。
 
不知过了多少天,一头雾水的小和尚,在一口水井里忽然看到自己的身影,他豁然顿悟了,赶忙跑去见老方丈……
 
世界上有一个人,离你最近也最远;世界上有一个人,与你最亲也最疏;世界上有一个人,你常常想起,也最容易忘记的这个人,就是你自己。
 
人这一生最难做到的就是认识自己,所以古希腊太阳神阿波罗的神庙门上留下了这样的警训:“人啊,认识你自己”。
 
看不清自己,不认识自己,结果往往就是活不明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活着,不明白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你得知道你来到这个世界是干什么的?
 
认识自己无非两件事:做人和做事,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要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所以,归根到底,认识自己是一个人对人生的思考,对自我价值,自己的社会价值的思考,是一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这些东西想不明白的人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
 
人生第一要事:认识自己,看清自己,才能懂得人生的意义,专注于正确的事,某一个领域,把它做到极致,你就得道了,看懂这个世界的底层逻辑了。
 
巴菲特:要想彻底了解这个世界,有一个好办法,先把某一个领域的事情研究透,然后挖出其中的底层逻辑,只要你能做到这一步,就很容易搞定其它领域的事。
 
你之所以看不透其它领域,那是因为你自己的领域悟都还没有做到极致,悟透。因为所有领域的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事物越往底层走越接近,而且越简单,这是“大道至简”。知识和技能,技术分领域,而智慧,事物本质与发展规律是不分领域的。
 
所以,未来一个人最牛的能力是:由局部看穿全局,由部分看到整体,由要素看到系统,一滴水看到整个大海,一棵树看到整个森林的能力与境界。
 
正确认识自己,就是一个“求道——解道——得道” 的过程。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是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人。
 
爱因斯坦属于少数最有资格代表和标志这个世纪人类思想和科学发展水平的天才之一,他以其创立相对论的非凡智慧,奠定了现代物理学乃至整个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进程,爱因斯坦还是民主与和平的热烈倡导者,是坚持科学技术应造福人类的原则立场的科学工作者的人格榜样。 
 
1879年,阿伯特·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西南部古城乌耳姆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个电工设备店店主,母亲是个有成就的钢琴家,1880年他随全家搬到慕尼黑,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生活,他似乎发育比较慢,三岁才开始讲话,被人认为是反应迟钝的孩子,4岁那年父亲给了他一个指南针,引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他觉得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支配着那枚指针,这种惊奇感构成了他探索事物的本源的初始动力。
 
12岁那年,他通过阅读科学书籍的过程中认识到并产生了一种真正狂热的自由思想,其结果就是对一切权威存在怀疑,这种怀疑以及由此引发的批判精神是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中无人能比的。
 
在大学期间他广泛接触了牛顿、安培,休谟,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康德,马赫等各流派哲学著作,以及许多文学古著和德国古典音乐,他从这些不同的文化中孜孜不倦的汲取营养,但从不定于一尊,多元的文化品种,活跃的文化因子,在爱因斯坦的头脑中通过随机碰撞产生出新的组合,于是创造力喷薄而出。
 
爱因斯坦认为,只要无穷尽的探索,谁也不能阻止真理的进步,如果谁以为自己占有了最终真理,就会在神的笑声中塌毁.
 
爱因斯坦最喜爱的格言是: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可贵,而真理的追求需要独立思考,不被传统观念束缚,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马赫的真正伟大就在于他的坚不可摧的怀疑态度和独立性,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牛顿力学只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的条件,他说人要经常思考,相对论就是爱因斯坦思考最根本的问题,所产生的最辉煌的结果。
 
他和第2个妻子以及他的表妹爱尔莎依旧坚持着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他没有为盛名所累,仍然专心研究,闲暇以演奏小提琴和湖上泛舟为乐。
 
爱因斯坦非常厌恶物欲主义,他直言道:我从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生活的目的。
 
爱因斯坦认为精神自由比物质享受更重要,精神自由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爱因斯坦把内心的自由看得与外在的自由同样重要,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实现其价值,也才能推动科学,文化,社会的进步,因此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追求精神自由的一生。
 

不是认识自己很难,而是做正确的事的人太少
爱因斯坦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奋斗,他不图名不图利,远离尘嚣,他多次强调科学要造福于人类,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这种充满人文精神的科学观,在当今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955年4月18日凌晨一时二十五分,爱因斯坦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普林斯顿,遵照他的遗嘱,没有举行葬礼,也没设坟墓,纪念碑和纪念殿堂,他的骨灰撒在永远对人保密的地方,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为圣地,然而他的文化品格却具有永恒的价值和魅力,他已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不朽的丰碑,毫无疑问,爱因斯坦是时代的巨人,多少代人和我们一样以钦佩和感激的目光仰视英雄的身影。
 
上乘者论道,中乘者论法,下乘者求术。
 
我们现在学的大多数的市面上的课程,包括很多学校课程,很大程度上是处在方法,技巧这个阶段,是术的层面,而很少上升到道的阶段。
 
术强调的是如何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而道是指一个人心性的修持,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他的福报就有多大;他的境界有多高,眼界就有多高;胸怀有多大,他发展的领域与疆土就会有多大。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成天学习,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其实就是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说白了就是在给别人交智商税,想要在别人那里找“一劳永逸”的捷径,来逃避大脑上的思考。
 
你会发现一些小企业,为什么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开始走下坡路呢?一般来说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发展比较好,可能是因为发挥了领导者的特长与优势,但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遇到瓶颈没有办法突破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领导者的格局,境界,气度与心量,还在原地踏步没有提高,如果领导者不突破自身的境界,就可能会变成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要知道,所有的学习,最根本的地方在于扩大人的心量与气度,提高一个人的格局,提高一个人的境界,是在道上。
 
就像一个扇面核心的地方在哪里?在扇轴那个地方,扇轴轻轻一动,扇骨和扇面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变,这个扇轴就是“道”,道决定法,法是指领导者的理念和价值观,信念决定价值观,价值观决定术,决定外在的行为,属于方法论,策略。
 
所以,一个人如果境界不改变,信念价值观没有改变,道没有改变,术和法就像是皮毛一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外在的也不会得到太大的改变。
 
最后,祝你中秋快乐,不断精进,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早日得道。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如何提升逻辑表达能力,5个方法让说话随时都能条理清晰
下一篇:比努力更重要的是做对这件事

Copyright © 2020 四川鑫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20019800号 网站建设:互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