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热线028-8555-8199

智库之声 | 四川“新城建”对接“新基建” 的初步思考

2021-08-04 13:46:08   来源:四川建设发布    点击:
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城建”)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以新一代信息网络设施为基础、各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城市信息模型(CIM)为集成方式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模式。
 
“新城建”通过实施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与改造、大数据采集分析、智慧决策管理和面向用户应用等方式,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带动传统建造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新城建”既是“新基建”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新基建”的重要应用场景,在推进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强民生社会领域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围绕“新城建”对接“新基建”,梳理了政策背景、意义和发展空间,讨论了我省工作推动路径,并提出了构建“3个1”的工作体系等建议。
 
一、政策背景
 
(一)国家高度重视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要强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要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020年8月,住建部等7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全面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等7个方面重点任务,并在广州、成都等16个城市开展试点工作。2020年9月国办印发的《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和2021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28部门印发的《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均提出推动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支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多场景应用,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和城市建设数据汇聚。2021年3月发布的《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建设。
 
(二)四川全面部署落实
 
2021年6月15日,四川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等与“新城建”对接“新基建”密切相关的工作任务。
 
四川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对“新城建”作出系统安排,要求:探索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构建全要素数据化的城市数字模型,建设智慧治理中心、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打造“城市大脑”;夯实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基础,加快城市公共设施、建筑、环保等领域智能化改造,推进污染源智慧环境监测监控设施、智慧管廊综合运营系统建设;建设统一区块链基础设施,在物流仓储、金融服务、产品溯源、城市管理、政务服务等领域开展创新应用。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新城建”对接“新基建”纳入“十四五”重点项目,要求从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安居和宜居的需求出发,抢抓我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加快落地实施一批“新城建”项目,推进城市现代化。一是以成都市“新城建”国家试点为引领,探索“新城建”对接“新基建”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协同发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智能网联汽车,带动有效投资和消费。二是启动建设省级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以及城市体检等“CIM+”应用,加强数字化城管平台建设,推动城市物理空间数字化和各领域数据、技术、业务融合。三是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行动,推进智慧水务、智慧燃气、智慧道桥、智慧管网等建设,提升市政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
 
二、我省推动“新城建”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城市安全性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正转向从增量发展向存量与增量并存的发展阶段,各类设施老化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内涝、燃气泄露、窨井盖破损、污水管网渗漏等造成的事故日益频繁,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要隐患,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新城建”系统实时动态感知城市各类设施运行情况,面对极端气象、地震等灾害时,可及时作出安全预警,智能辅助决策,相较传统的“人工模式”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对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有重要作用。
 
(二)有助于提高城市生活宜居性
 
新基建既是先进的智能科技,又是赋能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然而传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基建缺乏有效对接,存在“赋能短板”,制约了城市安全便利、绿色生态、文化传承等重要功能的发挥与创新进步,影响了宜居性。通过新城建对接新基建,构建城市新型建设管理体系,能够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现代化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精准满足城市便捷、舒适等方面的要求,强化城市人口吸纳,推动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自然与人文相融共生、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
 
(三)有助于推动城市建设转型升级,助力“5+1”现代产业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相关产业多被视为传统产业,其科技进步与新基建缺乏协同、缺乏关注。通过新城建与新基建的融合建设发展,不仅可节约成本、延长设施寿命、更好保障城市安全,而且可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发展,提升传统行业的运营效率及与市场动态接轨的能力。通过深化融合创新,推动上下游相关软、硬件产业转型升级,与四川5+1现代产业深度融合、催生出新兴产业,为建设经济强省贡献力量。
 
三、“新城建”对接“新基建”的发展空间
 
以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超高速度、万物互联、智能化成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为传统城建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有望改变传统建设“百年不变”之窘境。我省部分城市在“新城建”领域开展了一些探索性工作,如成都市智慧井盖试点、路灯改造与5G基站的有机衔接、城市道路桥梁监测管理系统试点,广元、德阳、泸州、宜宾等城市污水监管平台搭建等,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普遍存在设施数字化不足、数据协同管理难度大、关键技术亟需突破、应用场景亟需拓展等问题与挑战,总体上处于点状探索阶段,具有广阔的发展提升空间。
 
(一)市政公用行业发展新空间
 
城市道路(桥梁)、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环境卫生、生活垃圾处理、城市照明设施和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的事业的发展,均可与“新基建”进行直接的对接和融合,在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各环节考虑“新技术”的运用,开展融合创新,形成新型建设管理方式。比如利用5G、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研究建设全链条的智慧排水运维监测与决策体系,实时动态掌握管网和厂站“家底”和运行情况,推动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有效解决全省城市污水收集率普遍较低的问题。再如,在城市桥隧等构筑物建设、改造过程中,同步埋入新型传感器,运用物联网、5G、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其健康监测和智能决策平台,实施全生命周期的运行管理,提高使用寿命的同时,提高城市交通安全性和畅通性。
 
(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新空间
 
全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生产、扬尘防治、应急管理,以及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等工作均可对接“新基建”,产生新型的管理方式。近年来“智慧工地”的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随着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新基建”设施的普及,新型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通过研发新型综合传感器和人工智能决策系统,实时监控建筑工程各生产环节、工地环境,智能报警并提供解决方案,可有效提升工程质量、预测安全隐患、控制噪音扬尘。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本降低,农房建设的智慧化管理也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近期已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设点建设工作,将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农房管理在内的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等纳入试点内容。
 
(三)城市园林绿化和历史文化保护新空间
 
一方面城市园林绿化、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历史建筑保护等工作可使用“新技术”,在建设的过程中形成数字公园和数字街区,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增加面向用户的应用体系,提高使用效率,增强保护力度,甚至投融资方式。比如,古树名木等资源可通过物联网技术建立单体数字档案,老百姓可捐赠认养,增强归属感和参与度。再如,历史建筑可运用新技术,建立全省统一的保护展示和发展利用平台,采用虚拟和实体结合的方式活化利用,让全社会参与其中,解决保护资金匮乏、利用动力不足的问题。
 
(四)房地产、建筑业发展新空间
 
“新城建”对接“新基建”,意味着建造方式的革命化变革,对房地产和建筑业将带来崭新的发展空间。感知传感系统的研发、建筑材料的改良、施工技术的革新、施工管理的创新、运营管理的变革等方面均会带来巨大的产业空间,将形成全新的产业链条,城建领域无疑将成为全省“5+1”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方向。此外,全省6000余家物管企业将应该规模化、智能化的转型发展新机遇;全省2万余老旧小区改造和海量的城市更新项目也是巨大的应用市场。
 
四、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建设路径
 
(一)采用“大框架+小切口”的建设模式
 
大框架是以城市信息模型(CIM)为集成方式,预留各专项设施数字管理接口和其它部门数据交换接口。小切口是根据各专项基础设施智能化现状,成熟一个接入一个,不断迭代完善。
 
(二)按安居宜居的原则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与改造
 
优先建设防洪排涝、燃气、消防、桥梁房屋安全等设施智慧管理体系,以及涉及民生的给水、排水、排碳等基础设施智慧管理体系。
 
(三)突出操作性、实用性
 
在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和改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避免“晒太阳”现象,涉及安全的要同步建设预警系统,涉及“补短板”的要同步考虑智慧辅助决策系统。同时,要避免以“政务系统”替代“新城建”,提高政府使用必要性和建设使用积极性。
 
五、构建“3个1”工作推动体系
 
加强需求调研、技术攻关和政策研究,构建一套工作框架、一套标准体系和一套政策体系的 “3个1”“ 新城建”工作推动体系。
 
(一)制定一套工作框架
 
以新一代信息网络设施为基础、各类新型城市建设管理场景为主体、城市信息模型为集成方式,构建开放式“新城建”工作体系。
 
 “新城建”工作框架体系设想
 

(二)研究制定一套标准体系
 
通过融合创新、应用创新、试点探索等方式,在各应用场景研究、突破感知系统、数据传输系统、应用平台搭建、产业链发展等关键技术瓶颈,制定由地方标准、建设指南、技术导则等组成的技术标准体系,开展试点工程,为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三)研究出台一套政策体系
 
站在促进经济内循环,提高城市安全性、宜居性,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高度,加强政策研究与部门衔接,条件成熟可从省级层面出台《指导意见》,相关部门出台《实施方案》,各地出台相应政策。依托“省跨行业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合作建设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等平台,住建、网信、通信、大数据等部门单位充分对接、互通有无、协同推动相关工作。
 
(四川省城乡建设研究院  李南希 贾刘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个啥?“入圈”必备指南来啦 !
下一篇:建筑工地戴口罩有新要求!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最新指引!

Copyright © 2020 四川鑫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20019800号 网站建设:互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