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热线028-8555-8199

媒体观察 | 做大做强建筑业实力 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

2020-08-05 09:17:13   来源:四川建设发布    点击:
产值逼近两万亿、
企业数量在5万家左右、
从业人员超550万、
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8%……
说起这些,一般人可能都会觉得相对陌生。
 
但如果换一个提问方式,
可能一下子会有“恍然大悟”之感:
我们住和上班所用的房子,
我们行走的道路、桥梁、地铁,
我们参观的博物馆、公园绿地、大型广场,
这些从何而来?
 
 
这,就是建筑业——
它无处不在,
却又好像“熟悉的陌生人”,
大家对它都了解不够深。
 
实际上
建筑业是我省首个万亿产业
2019年我省建筑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75万亿
直逼两万亿,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8% 
 

而同时,作为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建筑业对于我省就业拉动极大,目前我省建筑业从业人员超过550万人,其中80%左右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根据摸底显示,2019年底全省农民工总量2482.6万人。
 
但无论是主管部门,
还是业界自身,
都深刻认识到一个问题:
我省建筑业实际上还“大而不强”。
 
有规模、有产值,
为什么还“大而不强”?
近日,记者来到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成都市、泸州市等地进行走访。
 
四川全省首个迈入万亿级的产业
 
人口超过百万的泸州市泸县,被称为“中国建筑之乡”,早在1989年,泸县就已经成为国家第一批“建筑劳务基地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就开始进行建筑业的劳务输出,一批建筑劳务公司和建筑施工企业成长起来,成为“建筑川军”的重要力量。
 
“截至目前,全市建筑业施工企业(含劳务企业)总量达2003家,从业人员达到60万人左右。”泸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代继波说。
 
一组数据,更是直接表明泸州建筑业在全省的份量:“泸州建工”施工项目已遍及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覆盖全球10余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709亿元,连续6年居全省第二位、川南第一位。
 
在被誉为省内建筑业“老大哥”的成都市,同样也是如此——2019年,成都市纳入统计口径建筑企业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502亿元,同比增加12.2%,占全省的37%,在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排第5位。
 
 
在建筑力量上来讲,成都的“肌肉感”也同样很明显:2019年,成都市纳入统计口径的本地建筑企业1848家,其中特级总包企业20家、占比1%,一级企业260家、占比14%,年末从事建筑业活动人员112万人,其中建造师、建筑师等建设工程类注册人员11万人,占全省各类建设工程注册人员的43%。
 
“建筑业,是我省首个迈入万亿级的产业。”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17年,四川建筑业产值就达11899亿元,位居西部第一,全国排名第五。
 
即使在疫情以来的今年上半年,四川建筑业的发展也表现不俗。
 
以成都市为例: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成都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964.7亿元,同比增长1%,新签订合同3816.9亿元,同比增长9.7%。
 
万亿级产业“大而不强”的短板在哪里?
 
四川大大小小建筑企业5万多家,全国数量最多。数量最多,但为什么不是最强?
 
这是因为,短板依然明显。
在2019年,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就专门组织了一个课题组,前往江苏、浙江等地开展比较考察后撰写的课题报告显示:与建筑业强省相比,四川省还有很大差距。
从总产值来看,2018年四川省建筑业总产值12983.75亿元,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5.51%,居全国第五位,但是与江苏、浙江两省比较,四川省建筑业总产值明显偏低,不及其一半。
 
在企业力量上,同样如此:2018年,江苏省产值百亿以上的建筑企业达44家,特级资质建筑企业79家,而四川省年产值100亿元以上建筑企业仅有8家,特级资质建筑业企业仅25家,不到江苏的三分之一。
 
简单地讲,就是:总体水平“大而不强”、从业人员“多而不精”、“走出去”发展“出而不远”、企业整体“小、散、弱”。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主要是因为,作为建筑业国企的龙头带动作用不强,而同时建筑业民企又良莠不齐,“一些民营企业,连自己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看起来像‘皮包公司’一样”。
 
在泸州市建筑业协会会长、泸州江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家荣看来,这样的“指责”有些冤枉。“这是由建筑业的特性决定的,建筑业本来就是一个轻资产的行业,一栋大楼修好了,光鲜亮丽,但不是属于建筑企业自身的,无法抵押贷款,但建筑企业又是一个现金流需求又非常强,往往需要垫资施工,所以平常压力很大。”陈家荣告诉记者。
 
“位处东部地区的江浙一带,因为发展较早,其建筑业相对领先,固然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四川住总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任中云表示,但主要“还是应该从自身上找差距”。
 
除了资金、人才等普遍性问题外,最关键的,还在于资质上的不足。“建筑民企一般都是做房地产施工居多,一些行业,如地铁、高架桥等行业根本无法进入,也做不了,这是因为民企的先天短板,没有相关的施工资质和经验。”
 
同时,由于资质和自身水平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公司,“做不了总包,只能做专业分包,在一些标志性工程中虽然参与,但基本上是劳务参与,相当于‘别人吃肉,我们喝汤’。”
 
“带头大哥”要带着“小弟”一起玩
 
建筑业,对我省来说,重要性不仅在于其逼近两万亿级的规模,还在于其独特的产业特性。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建筑业具有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特点,可带动从建材到家电等50多个行业的发展,有统计显示,建筑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相关产业1.7个百分点。
 

破局,该如何实现?
 
“带头大哥”带着“小弟”一起玩,形成全产业链产业集群——这是当下各地不约而同的选择。
 
今年6月,位于西南商贸城17区的泸州市建筑业总部基地正式挂牌,首批企业入驻,年内将实现入驻企业达到20家,其中,年产值超50亿元企业达到10家。
 
在这里,企业不仅有办公场地优惠等政策,还有建筑业行政审批、法律、中介、人力资源等一揽子服务,同时,成立发展基金提供金融服务缓解建筑企业资金压力——更重要的是,聚集效应形成后,行业在建筑市场的整体话语权提升了。
 
代继波说,依托总部基地,泸州正打响“泸州建工”品牌,争取五年内形成千亿级产业聚集高地,打造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筑业总部经济示范基地”。
 
陈家荣的公司也正在找“大哥”。他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正在与一家建筑央企进行混改谈判,“预计今年9月能够完成混改,届时将会是泸州市首家央企建筑类企业。虽然央企入股51%,但是,我们的资金和技术等难题将得到很大缓解,这对企业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作为我省最大省属国有建筑企业的四川华西集团,也在进行着这样的探索。
 
经过70年的发展演进,华西集团现已拥有4个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业务涉及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建材、对外投资、科研设计、周材租赁等多个领域,市场遍及全国30多个行政区,以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营业收入600亿元以上。
 
“我省是劳务大省,建筑业有传统优势,建筑业在GDP增加值占到了8.8%,税收已经占到全省的9.2%,对于我省来说,建筑业已经是支柱产业。”四川华西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杨斌表示。
 
而更大的机遇,在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2019年,四川城镇化率54%、重庆为66.8%,相较东部沿海省市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可以预见,未来较长一个时期,作为国内第四增长极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筑业发展空间巨大。
 
杨斌透露,目前,华西集团正牵头投资建设打造四川省建筑产业园,有望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集群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产业园将整合四川建筑产业链条入园区,包括总部基地、科研、设计、规划、培训、数字化平台等一系列建筑门类,“这不仅在四川建筑史上是第一次,在国内也是首次”。
 
对于这一四川省建筑产业园的未来,杨斌表示期待:“建成后,两到三年内产值突破千亿,三到五年达到五千亿,远期十年力争上万亿。”
 
 
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也是重要方向
 
 
这几天,2020年四川建筑行业BIM技术竞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被称为建设行业的第二次革命的BIM,其实质是建筑信息模型,目前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行业,BIM技术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旨在推动我省建筑行业BIM从业人员专项技能水平提升、培育和壮大BIM技术专业人才队伍、助推我省建筑业BIM技术推广应用和创新发展。
 
成都华阳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和埝告诉记者,“在四年前我们就成立了BIM人才小组,持续BIM证书已经有20多个,我们已经把BIM技术运用到综合管廊建设等一些较为复杂的承建项目中。”
 
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重要的方向。
 
2019年,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四川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就提出:加快转变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大力实施绿色建造、数字建造和装配式建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实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三步走”战略,加快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跨越。
 
作为成都市属最大的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成都建工集团早在2014年拓荒装配式建筑产业。“目前,集团已择优布局了青白江基地、简阳基地、雅安基地、泸州基地、自贡基地、成都交投基地。”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四川首个建筑工业化基地——青白江建筑工业化基地为例,于2015年5月正式投产的该基地,设计年产能15万m³,可生产各类房屋建筑预制构件以及综合管廊、海绵城市、道路桥梁、地面铺装、景观装饰等市政产品。
 
同样,在今年6月,位于成都简阳市的中国五冶建筑科技产业园也正式投用。作为西部最先进钢结构装配式生产基地,拥有约7万平方米的加工生产厂房,全部建成后年生产能力达12万吨。
 
“基地有国内最先进的数控切割机、西南地区行业最大的涂装设备,同时,还有西南地区最大的钢结构预生产线,可在30秒内实现上料、清理、除尘、喷漆、加热、烘干、下料等近10项预处理工序都,堪比上百名熟练工人的协作效果。”该生产基地负责人魏建峰介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重磅!七大重点任务,推动建筑工业化、智能化!
下一篇:十数万建造师临时证全部取消,证书大改已拉开序幕!新版《注册建造师管理规定》才是最后压轴!

Copyright © 2020 四川鑫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20019800号 网站建设:互成网络